古建筑与古典红木家具的共通之处

2015-12-13来源 : 互联网

中国家具与建筑密不可分,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有了盖房子的活动就有了做家具的活动。建筑和家具共同构成了人类家居生活环境,一脉相承,共同发展。无论从制作材料、工艺技术、造型设计还是结构、色彩、风格等特点上,都体现出家具对建筑的直接继承性和延续性。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古典家具托泥构件与古建筑台基之间的关系。

中国有句俗话: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的古建筑往往有一个台基,那么它和古典家具形体构造中的哪一部分相对应呢?答案是:托泥。

台基:能稳固房屋

汉代及其以前的建筑物大都有台基,台基的产生*初是由于房屋建筑功能结构的需要,并逐渐渗入了人们一定量的审美及思想观念,进而成为统*阶级身份地位的一个重要标识。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通风、避湿的作用。因为夯实的地基不但能够隔断地下水分的渗透,还能防止地面雨水溅起侵蚀屋身的结构。另外,建筑台基在抗地震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当遇上地震猛烈抖动时,台基就像竹筏一样,具有反冲作用,可以抵消一些不规则的应力。

托泥:能支撑家具

在中国古典家具中,有一个构件,无论是功能,还是结构都与建筑台基相似,这个构建就是托泥。

托泥就是一种安装在家具腿足之下的部件,是为了防止家具因某些外力作用在腿足上时,导致结构受损而出现松动、变形甚至断裂。在有托泥的情况下,足下因为有托泥的支撑,外力就不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从而增加红木家具的使用寿命。

据了解,托泥的雏形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周代“房俎”的脚并不直接着地,而是在其两侧的脚下端各加一条横木着地,这两条横木可以算得上是*早的托泥雏形。

托泥通常出现在椅凳、床榻、桌案等家具的接地部位,现在多见于有束腰的家具和四面平式家具。在桌案类家具上,托泥变通为托子,一般是条案的腿脚下端出两榫,托子两端凿出卯眼,拍合之后两根托子分承四条腿,两根托子之间**有其他构件联结。

托泥不仅**了与四腿直接落地所不同的新形式,同时又加强了四腿的连接和稳定,延长了家具腿足的使用寿命。南宋以后,托泥下面又出现了形似龟形的小足,这种龟足不仅使整体造型变得更加轻巧,同时又使家具腿足的防潮和通风性能更好。

制作托泥:需兼顾结构牢固和外观审美

中国古典家具很讲究因形施艺,在方形结体和圆形结体的家具上,托泥的结构工艺也有所不同。

在方形结体的家具上,如方凳、书桌、供桌等,它们下端的托泥是用四根木材以格角榫攒边法制成的。托泥的四角凿眼,纳入腿脚底端的榫头。榫头有腿脚出头连做的,也有另外栽榫的。连做的更为牢固合理。方托泥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做法,把腿子底端的方形榫头开成上小下大的斗形式样,托泥在抹头上凿出与斗形榫头相对应的榫眼,一面是开敞的,榫头平移套装上去,让托泥的大边与抹头会合后,就把榫头关闭在榫眼中,非常牢固。这种工艺除非把托泥拆散,不然你无法将腿足从托泥中***。

在圆形结体的家具上,如圆桌、圆凳、香几等,它们下端的托泥是用嵌夹榫舌或者楔钉榫的做法,这样便于把弧形弯材对接到一起。不过,用嵌夹榫舌结构的圆托泥,不适合在接榫处凿方眼与腿端榫头结合,尤其是用楔钉榫攒接的圆托泥,更要注意避开榫卯方眼,否则很容易把楔钉弄断。有的圆形家具像坐墩或圆凳,腿脚下端做成插肩榫,和下部的圆形构件结合。这个圆形构件所处的位置和托泥相同,它与腿脚结成一体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总而言之,托泥对人来说还有很多实用和审美功能。比如圈椅上的托泥,对人体的关照*先体现在放脚的这根托泥上,你把脚搁到上面,不知不觉间足底就会得到它的**;中国传统的椅子与西式沙发不同,座面离地面较高, 坐下后身体重心高,加上托泥对双腿的支撑作用,老年人在起坐时只要手部跟脚底下稍稍用力,就能很方便地站起来。而把身体从沙发面的低处撑起,要费力得多。托泥在中式家具上是个很人性化的构件,它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巧夺天工的工艺制作智慧,是为了让人们使用起来更方便舒适,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标签: 红木文化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