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珐琅装饰的使用,在清式的红木家具上我们就能发现很多了。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传统家具在用材上的突破和艺术感。珐琅彩是由西方传入的瓷器釉彩,低烧成,氧化金属着色剂,质地细润,色泽明亮。由于珐琅的色泽鲜亮,富丽华美,所以在清代被宫廷御用。
珐琅彩在中国*早出现大约是清康熙23年。1684年的大开海禁之后,海上通商贸易日益旺盛。当时西洋金属胎画珐琅器陆续从海上通道传入广州,之后又延伸到内地。珐琅是在铜铁胎器之上涂以珐琅粉剂,经*烧熔化而成。只因釉面坚硬又与中国瓷器釉面相似,中国人称之为洋瓷。而珐琅一词的由来是因当时产品来自法兰西,而法兰西的译音又称珐琅,故此称之为珐琅。其产品绘画艺术也随之称珐琅彩画或铜胎画珐琅。
康熙25年,珐琅彩产品随西洋机械钟表一同进贡中国朝廷,康熙帝看后非常喜爱,并遂命宫中造办处照此仿制。康熙27年由内务府造办处在宫中养心殿专门设立了珐琅作,并召集江西景德镇御窑场画瓷工匠宋三吉等人在珐琅作进行瓷胎画珐琅的试验,试烧出类似堆料彩的瓷胎画珐琅器。
到康熙58年(1719年),法国利莫日、画珐琅人陈忠信在宫中珐琅作传授了法国画珐琅技艺,由此才得知珐琅彩料与中国景泰蓝彩料原料相近,只是制取方法上略有不同。从此,珐琅彩料开始由宫中自行配制。康熙末年,宫中配制珐琅彩料技艺已逐步传到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原料也改由从本地制取。从技术传授到炼彩技术的普及,到了雍正时期这种彩瓷技艺已成为景德镇御窑厂宫窑瓷的主要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