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放对古家具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祖籍南方的收藏家周先生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他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周先生的藏品中有一张乌木台子,是四五**前明代的东西。他说这是从废品站里*回来的。 故事发生在旧家具市场开放后,市场的放开使懂行的收藏者更有机会保护古旧家具了。2002年春天,有人给周先生打电话,说山西有个4.42米长、8厘米厚的铁梨嫁接案。当时有个农民已经买下来了,正准备锯了做家具。周先生知道这是很少有的,故宫里的嫁接案才3米多,他让报信人无论如何要留下来,运到北京来。运来以后发现大案子在3.8米的地方已经锯了8厘米的口子了,他赶紧出*买了下来。
“如果不是商品,不能自由买卖,农民留着那么大的东西没用,可能早就劈了烧*了。但变成商品自由买卖,它就能保存下来,就能反映当时的历史。”
**介绍,家具从明代保存到现在,非常困难。必须干燥、不搬动,在南方,柴木的东西就很难保留下来。但北方,像山西,留下来的东西就多一些,因为天气干燥,并且山西老房子有故楼,就是二层楼,那是留给祖先的地方,很少有人上去,所以有些柴木的东西也可以保存下来。
周先生说:“如果没有市场收购旧家具,很多东西可能就留不下来了。在山西我看到过农民把散架的黄花梨家具当柴*烧,因为硬木*力强,烧的时间长。还有很多人不认识古物,糟蹋了好东西。我家里有好几个黄花梨的笔筒,都是从山西街上卖碗坨坨(凉粉)的小摊上淘来的,这些小摊上的盐罐或者筷子筒几乎都是明代的黄花梨笔筒,但摊主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
家具市场的开放同时产生了另一个社会效应———带动一批人走上了富裕之路。“老家具养活了多少人?”一位卖旧家具的店主对此十分感慨,“我没什么文化,可是现在干这一行能自食其力,我认识的很多农民成了收购商,它让这么多人从贫穷走向了富裕。”
“现在中国到处都在开发,修高速路、盖房子,成片的村子拆迁,拆下来的花窗干什么用?烧*或者卖掉,哪个更合理?我觉得不够文物级别的东西,改造、使用都挺好,总比烂掉强。”
对旧家具市场的未来,部分**并不灰心:即使是仿造,也是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古旧家具变成市场,这个资源不会枯竭。当然作为文物来说,不能复制再生,但这件物品不会在世界上消失。只是从张家转到李家,而任何收藏了文物的人都不会轻易把它扔掉。只要家具还在,就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