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黄花梨这个名字,在古代是没有的,海南黄花梨的名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我国历史上,黄花梨先后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从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来看,黄花梨曾经被称之为“花榈”、“榈木”、“花梨”、“花梨木”、“老花梨”、“新花梨”、“黄花梨”、“海南檀”、“降香”、“降香檀”、“降香黄檀”。
从这些黄花梨的名称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黄花梨的了解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对于黄花梨的认识也不同。在国人的心目中,海南黄花梨自然是要优于紫檀木的,可为何,古时海黄的价格会低于紫檀价格?
其实,自紫檀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始,就受到了异乎寻常的待遇。这也许会超出如今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历史资料显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紫檀的售价一直都是超过黄花梨(包括“海黄”)的。据明中后期隆庆元年(1567年)《两浙南关榷事书》开列的“各样木价”可知:紫檀每斤为银一*,而花梨(包括海南黄花梨)、乌木四分,铁力二分,即紫檀价是花梨的2.5倍。据清代《圆明园则例》册三《物料轻重则例》记载:当时紫檀木每斤2.2*,花梨1.8*,就连桦木也是要压过花梨的,达到2.13*。清道光时期《粤海关志》卷九《税则》则说:“紫檀每百斤税九*,紫榆每百斤税三*,花梨板、乌木每百斤各税一*。”也就是说,今天寸木寸金的“海黄”在明清两朝长达数**的历史时期内,其价格多是屈居于紫檀之下的。
历史资料显示,“海黄”虽然生长缓慢,却是极易成活的。在明末清初时期,“海黄”应该有很大的保有量,即便是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遗存的明式家具,其用材也是以黄花梨为主,其次才是紫檀以及少量的铁力、鸡翅木等。
是“海黄”虽然在整个明清时期受到天子和达官贵人的喜好,但由于当时所使用的木材,绝大多数系容易伐运、土质肥沃的海南东部出产的“糠格黄花梨”(从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百余件“海黄”家具来看,其绝大部分都是用“糠格黄花梨”制作的),这些颜色偏黄的黄花梨,由于油性不足,莹光难显,毛孔偏粗,纹理顺直,顶多就有几个结疤,少有鬼脸,从而在美观度上自然逊色于雍容华贵的紫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