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墨韵传风雅,笔意诗魂写淡泊。”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里,“笔墨纸砚”被尊为四宝,成为书桌案头上的必备之品,围绕这四宝又出现了许多辅助工具,如笔洗、笔筒、笔舐、砚滴、镇尺、臂搁等,单放置毛笔的器具,就有笔洗、笔格、笔床、笔挂等。相较于这些文玩器具,笔筒出现得较晚,至明中晚期才开始流行,并成为后来国人置笔的主要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将笔筒赞喻为笔之家。
笔筒,呈圆筒状,多为圆口直壁,故名“笔筒”。初兴时,笔筒多以竹木为原料,明末画家文震亨的《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记载了当时人们制作笔筒的材料,笔筒的风雅志趣也可从取材中窥见一斑。明中晚期,取材清雅隽秀的笔筒,**人墨客的操刀设计,使得笔筒的书卷气与文化寓意更加浓厚,笔筒也因此一跃成为文人案头上*热门的文房清供,时至今日,依然风靡藏家**。
康乾盛世,皇室附庸风雅,对笔筒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笔筒,无论是材质上,还是装饰纹样上都得到了**的繁荣。质料上,除了竹、木、漆、瓷外,还不乏象牙、玉石、翡翠、水晶等珍贵稀缺质料;装饰手法上,繁复华丽,形式风格多变,精雕细刻自不必说,还有彩绘、掐丝等;装饰题材也随着当时艺术发展而得到了繁荣,人物花鸟、题诗赋词、铭文刻印等,笔筒也因此成为文房清供一枝秀,受文人墨客青睐赏玩。
清宫旧藏中的**珍品,不乏各种质料的笔筒,而不同质料,所采取的装饰手法也不一而同。竹笔筒,现存*早的是明正德、嘉靖年间朱松邻制松鹤纹笔筒,其采用的是圆雕竹刻工艺,纤巧玲珑,细取入微。朱松邻善用深刀,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雕刻的松鹤纹笔筒为世人称宝。其实,笔筒能够迅速而广泛地被文人士大夫接受,离不开当时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竹刻艺术在笔筒上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