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学者魏学洢作过一篇叫《核舟记》的散文,描写木雕艺术家王叔远的**技艺。王叔远用一颗桃核雕刻了一只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游赤壁的故事。船上的人物有苏东坡、佛印、黄庭坚以及两位撑船的船工。苏东坡和黄庭坚分坐左右,手持一幅书画长卷,正津津有味地观赏。苏东坡高崇的帽子、浓密的胡须以及黄庭坚说话的神情,都栩栩如生。佛印的样子像极了弥勒菩萨,袒胸露乳,右侧卧于船板上抬头仰望星空,左臂上垂挂一串念珠,念珠的数目历历可数。
两位船工,一位正用力划船,咿呀呼喊着,另一位正围炉执扇煮茶,神色平静地倾听茶水的声音。此外,这艘小船的船帆、船篷、栏杆、窗户也一应俱全,窗户上还刻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下联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长不盈寸的一颗桃核上,王叔远以小见大,精雕细琢,真正达到了芥子不为小、宇宙不为大的艺术大境界。
木雕是中国艺术的神奇。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中国人取木为材、制木为用,在一块木头上把人心所能企及的***的高度演绎得****,让人的生活和自然的脉动不离不弃。纵观中国的建筑、家具以及木雕,都是自然的材料、自然的构造、自然的刻画以及自然的题材。在中国人的世界里,自然很大,人很小。
在中国传统中,凸显艺术远甚于追求科技。艺术的背后是哲学,而中国哲学是心的哲学,是精神的艺术,是以人的一心之力谦恭自牧、反求诸己,达到自心与外界之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名之为自性的圆满,也名之为人天合一、里仁为美。无论文字、绘画、书法、音乐还是雕刻,在中国的艺术里,人都是谦卑俯就于自然规律的面前,以灵性的光芒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艺术珍品。
有唐一代,国运昌荣,华夏巍巍怀远,佛寺道观遍布南北,木雕艺术伴随着佛像、神像雕刻的需求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宫廷和民间的艺人纷纷涌现,凿木雕石,一时间,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诸佛、菩萨、罗汉、天尊,自化外降临,与人间百态共舞,讲经论道,普度众生。宋代承继唐风,艺文灿烂,词学、理学、曲艺、茶道诸般,都糜然大兴。一幅《清明上河图》写尽宋代风华,百工舞艺,木雕作为其中的一大类别,也在敲敲打打中运笔走刀,雕琢着宋代的文艺高度。明清时期,质朴华夏开始歆享雪月风花,吟风诵月不嫌岁月悠长、仪礼繁缛,长篇剧本、连排大戏一唱几**。这一时期的文艺以及木雕作品,内里神清骨醉,外表却显拖沓冗长,都是为了谱写那无尽的繁华。
时至今日,所谓“天人合一”的木雕艺术的内涵,早已不是举国共识,而只是少数人灵魂的孤*,但是木雕的作品、木雕的技艺、木雕的匠人,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里,仍然有无数的遗存。如今,复兴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不应该让我们的民众对自己**的文化传承越来越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