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倭几与四面平家具一脉同源

2017-02-21来源 : 互联网

日本倭几与四面平家具一脉同源,日本与中国文化交流*多的是唐代,因此日式家具经过了长期发展,依然对四面平造型青睐有加。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继而分化、发展的“倭几”制作,在今天看来,这些新鲜的样式,不但保存了四面平家具素雅高洁的*特韵味,并且利用别具趣味的足端设计,以及精致的线脚处理,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

“倭几”这个词,流行于明代,是指产于日本的一些小型日用台座类家具,多为四面平造型。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记载:“若书案头所置小几,惟倭制佳绝。其式一板为面,长二尺,阔一尺二寸,高三寸余……斋中用以陈香炉、匙瓶、香盒,或放一二卷册,或置清雅玩具,妙甚。”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也提到:“台几,倭人所制,种类大小不一,俱极古雅精丽……价俱甚贵。”可见,倭几在明代书房等室内环境的陈设中,品级很高,并作为文人个性与品味的物性表达,成为价格很高的泊来品,受到广泛的欢迎。

制事实上,日式家具受中国古代家具的影响,在造型体系上,与中式家具一脉同源(图1)。日本人的传统室内生活沿袭唐宋古,习惯席地而坐,室内崇尚简单洁净,一切家具、用物随需而设,置放灵活。因此,配合这种生活习惯而制作的日式家具,除了壁柜、屏风和陈设和服的衣架外,其大多数家具都形制小巧、制作精工,如桌案、坐垫、凭几、小箱盒等。这些家具都沿袭优雅的唐宋遗韵,与中国传统家具在宋代以后就走向高坐体系相比,更加重视对四面平家具的传承和创新。这里通过两例来说明。

**例是一只红木嵌斑竹方面小香几(图2)。几面落堂镶面心,边抹、腿部及下方的管脚枨以粽角榫接合,并在中线上挖槽嵌浅色斑竹片,勾勒出一个工艺统一、细致精巧矩形框架结构。边抹及腿上部三面安装的细牙条,与深浅错落的边框一起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值得深思的做法出现在小几足部。它的足端与腿部是分做的,四只外翻的小马蹄足打破了四面平式家具直落向下的腿部处理定式,给整体器形平添了一点活泼生动的变化。

腿部设计其实是四面平家具造型设计的一个瓶颈。这例香几虽然在整个体式上并没有突破四面平家具常见的矩形外观,却提醒我们,如果能利用管脚枨结构,四面平家具的造型轮廓就能得到一个变化的过渡,如果在设计上再大胆一点,很有可能产生新的体式。例如改变管脚枨的位置,腿部和足端或分体,或一体化设计,将会出现无数种可能性。

再看第二例黑柿木长方香几(图 3),依然是四面平造型,这件制品的形制相当符合本文开头所引《遵生八笺》上的描述,源头可能更古,在中国制的香几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子。这件四平长方香几,同样没有采用中式四平造型常见的边抹下方安装牙条构件的做法,而是借助较厚的边抹以及足部近地端的横枨,来**结构的稳固。同时,为了避免较厚的边抹在视觉上显得笨拙,边抹的上缘被处理成“打洼”做法,使它的外立面被削薄了三分之一,与下方横枨厚度相当。“打洼”线脚汇合到几面四角时,又延伸到腿部,并利用腿部外膨的动势,做出上下宽,中部渐窄的精致洼面。

规整**的“打洼”做法,向来能收到挺拔有神的艺术效果,这一例香几在外膨腿足和整体的圆浑造型里加上“打洼”工艺,显然在外放和内收的尺度上经过仔细品味和打磨。看起来简洁光素,实则很耐品赏,它不但符合明式家具的艺术追求,而且整体造型让人联想到低坐家具流行时期坐卧两用的矮榻。四面平家具在当今的家具研究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王世襄先生认为,明式家具造型体系分为“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而“四面平”只是“有束腰”造型体系的一个旁支。

“有束腰”造型的起源有两个,即魏晋六朝至唐宋时流行的“壶门床(箱式榻)”(图4)和佛教建筑构件“须弥座”。若是单*从箱式家具造型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壶门床实际上是*早的四面平家具。因此,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四面平造型的出现显然要早于有束腰造型,在后者真正确立之前,四面平家具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和流行的时期,例如从下部似箱,演变到四足*立。笔者曾通过对存世的大量明代插图版画加以统计,发现四面平式桌案在明代版画插图中出现的比例达到一半,远远超过另两种造型的桌案,但是对照传世实物数量以及当今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四面平家具确实是默默无闻。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