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春山居图》看红木知识

2016-03-06来源 : 互联网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常熟人)所绘的长卷,以富春江为背景,全图山水疏密得当,墨色淡雅干湿并用,被称为“中国**名画”之一。“刻板”是文人画的大忌,东方红木却通过木雕形式(1:1)重现那幅旷世杰作的合璧。由海峡两岸****共同指导,近10名工艺**共同完成,该项目艺术总顾问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会长、*批上海市工艺美术**韩国荣,技术总顾问为中国民间工艺**、有着“千狮之父”美誉的顾连元。

韩国荣**认为,画面切忌深雕,雕刻过程中必须用“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表现形式,展现出原作轻描淡写、气韵生动的的意境美。读懂原作精神,理清脉络层次,皴出山体立面,调节矾石苔点,只有做好这四项工作,才谈得上在木板上显现东方美学的意境。

(一)读懂原作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韩国荣**要求匠师们不要急于下刀,而是深刻体悟黄公望胸有千壑、下笔千里的豪迈。他表示:“《富春山居图》有一种无法用语言表现的纯粹的美。为什么这幅水墨画的浅绛世界能成为永恒**?须明白,《富春山居图》不仅仅是自然图像,它是用造型语言来表达作者对自然大美的一种感受,一种归真返朴的生活,一种东方哲学的思考,并把思考凝固在它独特的语言中。”

所以,纵然匠师们在木板上雕刻了千山万水,如果没有一个凝聚的东西,没有创作者赋予的精神气质,那只是充斥着匠气,体现不出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意境。只有悟出黄公望寄情山水表达身心、传达体验语言后,才能够真正理解《富春山居图》云淡风轻的逸致。

(二)理清脉络层次

由于《富春山居图》原作多处以移步换景的手法构筑出宁静平和、淡雅天真的平远景象,因此必须对画面中开合布局和虚实对照了然于胸。韩国荣**认为,《富春山居图》红木合璧的画面必须保留原作的书卷气,移步观景的平远章法并不排斥山体脉络走向与叠嶂矾石层次的推敲。相反,正是因为浅雕施艺,更必须对脉络走向与叠嶂层次交代清楚,避免模糊一片。

(三)皴出山体立面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多处使用连皴带擦的长披麻皴来表现江南山石的立体结构与明暗变化。木雕作品《富春山居图》无法原封不动沿用其皴法。但是,适度改变的刀法仍要服务于山体侧面的结构之表达。原作皴笔的浓淡,则以刀法的深浅变化求一致。韩国荣**指出,黄公望胸有千丘万壑,作披麻皴时自然笔由心生,挥洒自如。雕刻过程中,匠师们切不可掉以轻心,要以加倍的刻意小心来表现出原作看似不经意的**风采。所以,事先应对画面做好大轮廓的几何线处理,然后步步细化分析,通过明暗、朝向、投影等方法对整幅原作了然于胸,一个山脉一个山脉进行刻画。

(四)调节矾石苔点

山顶添加矾石是黄公望画山的特点,因为它表明山顶有一个容易风化的平面,正好用来分出山峦的层次。但是,雕刻匠师在表现这些矾石的时候,不宜过分冲前突出造成层次混乱。

一般而言,江南文人水墨画通常由点、线、面结合构成整体,点苔作为笔墨的造型手段,是整体画面的组成部分,因此不能游离于整幅画作之外去追求局部艺术效果,而是要达到“融合自然成一片”的要求。俗话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然而,画山容易点苔难,《富春山居图》原作中那些看似随心所欲的苔点,或苍苍茫茫,或轻轻一啄“如蜻蜓点水”,或浓如墨漆,黄公望利用这些深浅、大小不一的圆点来表现一花一草一木,使全幅画神彩倍增。

在《富春山居图》半立体的雕刻中,韩国荣**要求全图点苔须讲求远近、大小、形状变化,近石苔点只是几株花草,远山苔点却必是杂树。所以,事先必须对苔点的置阵布势进行全面安排,点苔必须做到不松散、不凌乱,匠师要根据远景、中景、近景不同,让苔点的大小、深浅、形状有所区别,从而增强画面的气势。

经过了匠师们的不懈努力,《富春山居图》红木合璧再现了原作淡泊、闲散的东方美学人文情怀,其艺术成就已然成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