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屏风功能的转变

2015-05-08来源 : 互联网

红木屏风是用来挡风、遮障和装饰的家具,起源于西周,当时称为“邸”或“扆”。早期的红木屏风以象征权力的功能和挡风的功能为主。到明清时期,做工和装饰更加精美华丽,品种更为繁多,在原有的座屏、曲屏和插屏等式样的基础上,还出现仅作装饰之用的挂屏。从市场情况来看,现代人购买红木座屏更关注屏风在挡风水、聚财气以及做靠山等方面的文化寓意。屏风作为隔断,在现代家具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红木屏风不仅在使用材料上,也在结构形式上有了更丰富的演变和发展。

红木屏风是象征权力的挡风设备屏风出现之初即是天子名位与权力的象征,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也是指屏风,此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礼记》有载:“天子当依而立。”这个“依”,也可写作“扆”,就是指屏风。古代天子自西周时起,座后均设有状如屏风的斧扆,是天子专用的器具。它以木为框,高八尺,裱绛帛,上绣斧纹,斧形的近刃处画白色,其余部分画黑色,象征帝王权力。此外,周天子在冬至祭时,背后“设皇邸”,需“以凤皇羽饰之”,也是指经过一番装饰后的屏风。后世的屏风与*开始的斧扆,可谓一脉相承。

汉刘熙《释名·释床帐》有“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的说法,就是说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用。故除了象征皇权外,屏风出现之初的另一重要用途就是挡风,与现代钢筋水泥结构房子的坚固和密实不同,古代的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而且在高足家具出现之前,古人席地而卧,睡在地上,所以为了防止睡觉时受凉需要挡风,屏风这种家具就随之出现了。屏风经常与席、床榻结合使用,古时多将红木屏风置于床后或床两侧,以达到挡风的效果,这种三面挡屏风的习惯,逐渐演化出后来的罗汉床、中式床大都有三面围子,就是受屏风影响。

红木屏风从实用性演化为艺术品,屏风发展到汉代,使用已经非常普遍,有“凡厅堂居室必设屏风”之说,且大都较实用,接地而设,多用于挡风、遮蔽和分隔空间,品种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多扇拼合而成的曲屏。晋代盛行折屏,屏风以纸为屏心,屏心以绘画为装饰。《列女仁智图》中画有当时所用多扇区折屏的图,古籍上也常见曲屏的记载,且此时折屏以折多为贵。唐代,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流行,屏风也渐渐高大起来,有*人家几乎都使用屏风,而书画名家在屏风上题诗作画也成为一种时尚。宋代屏风制作精美,除挡风、遮障功能外,更多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载体,多设在主人会客之处。到了元代,屏风多为*扇式。

明清时期红木屏风从实用性向装饰性过渡,屏风已**是简单的挡风**之物,而是演化为**装饰功能的艺术品,更富于观赏性。明代屏风主要有座屏和曲屏两大类,基本上沿用了前代的样式,做工装饰更加精美华丽,或雕刻,或镶嵌,或绘画,或书法。明代后期还出现一种挂在墙壁上专用于装饰的挂屏。清代屏风品种繁多,出现了“炕屏”、“寿屏”等屏风,形体雄大,屏心常镶大理石、玻璃等饰品。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屏风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

此外,搁在桌子上的砚屏,也逐渐变换了角色,*初的挡风功能逐渐消失,慢慢成为文人墨客桌上的装饰之一。今天市场上还能看到放在书桌上的小红木屏风,有人称为桌屏,也有人称为台屏,主要作陈设之用。如今的砚屏已成为纯粹的案头赏玩之物,制作更为精致,也因图案不同有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至于枕屏,已经消失。

红木屏风可以挡风、聚财、做“靠山”,屏风作为*早的家具之一,与中国传统的席地和高屋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礼记·杂记》中记载:“树,屏也,立屏当所行之路,以蔽内外也。”同时又说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说的就是一种较大的屏风,位置相对固定,具有隔断功能,以区别内外、高低之用。刘文哲也在《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中介绍,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它逐渐变为建筑内部可移动的精巧隔断,人们将屏风摆放在室内的不同位置,排位不同,意义也不同,多是聚气生财、冲煞辟邪之意。航管红木北方区总经理黄咏恒认为,屏风早期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不仅是对当事者身体与心理安全的保护,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对身份、阶层的敏感,同时暗含着中国古代对“地理形势”的关注,这与风水中一直强调的“后有靠”是一致的。如今很多大型屏风作为地位象征的功能,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也依然存在。

《水龙经》有云,“直来直去损人丁”,是说古代的风水学中,无论河流还是湖泊,都忌讳直来直去,无不视婉转曲折、源远流长为吉兆。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将红木屏风设在客厅的玄关处,也是为了防止进入的气流直来直去。用屏风让气流的轨迹变成了“S”形,导致气流减慢,形成了气聚而不散,更显舒缓自然。

标签: 红木家具红木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