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了大量珍贵四川自贡盐商古家具的牟伟,因为**古家具而走上木雕之路。经过多年刻苦研习,他的“自流井工”木雕制作技艺被批准为自贡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他又开始研习代表我国木雕*高水平的明代木雕技艺,期待将来能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为**藏品走上雕刻之路
13岁开始学习美术,一心想做个画家的牟伟在报考四川美院时,不幸名落孙山,因文化分3分的差距与梦想失之交臂。不得已,他开始干起装修活养家糊口。那时的他,没想到自己有**会以另外的方式回归艺术殿堂,不是用笔,而是用刀。
1989 年,已小有余*的牟伟开始涉足收藏领域,并逐渐集中到收藏古家具,尤其是自贡盐商古家具。由于年代久远、搬运不慎等原因,他收回的古家具难免有部分“缺胳膊少腿”,需要进行**。在收古家具的同时,牟伟有意识地收集老木料。几年下来,他收集了上千件自贡盐商古家具,老木料也存积了不少,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匠来进行**。
自贡盐商富甲全川,为了炫富,他们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请来雕刻高手,用鸡翅木、金丝楠木等**木材制作出各种精致华丽的家具。**这样的古家具除了掌握一般的木工手艺外,还须具备相当高的雕刻水平。几年间,牟伟请了不下百名木匠,可是师傅们都摇头,要雕出那么多繁复的图案,别说雕工是否达到,单是适合的刀具他们都没有。
2001 年,听人介绍说威远有位80岁的林师傅雕工技术好,牟伟特意把他请到家。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干活,林师傅亮出随身带来的“家伙”,牟伟不禁眼前一亮。这是一套清代传下来的珍贵木雕刀,一共20把,尺寸不一,形状各异。“这才真正是搞雕刻用的刀。”聪明的牟伟瞬间明白。那几天,牟伟没事就呆在林师傅身边,看他如何雕刻。
几天后,林师傅因为身体吃不住回家休息,但是刀具留了下来。闲着没事,牟伟就在一截木料上画了一个观音,然后拿起刀,摸索着一刀一刀开始雕刻。毕竟有着深厚的美术基础,几小时后,一个立体的、有模有样的观音就呈现在眼前。原来我也可以雕刻!牟伟高兴得合不拢嘴,心里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
林师傅回来,看见牟伟雕刻的观音,也不禁连连称赞。因为年事已高,眼神跟不上了,林师傅*终没有**这些家具,但是被牟伟的好学和才气打动的他,*终将这套刀具留给了牟伟。就这样,牟伟开始走上雕刻之路。
从自制雕刀到掌握**技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图案越雕越多,越雕越复杂,20把刀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牟伟开始“寻刀”。
好的木雕刀须“刚柔相济”,既有硬度,又有韧性,可是现在炼制的钢多数都韧性不够,相反倒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炼制出的钢符合这个要求。为此,牟伟走遍了自贡的各个乡镇,只要听说哪儿有老铁匠,就立马赶过去,一方面收集老钢,另一方面请铁匠师傅按自己的想法打制刀具。
两年下来,牟伟花在打刀上的*已经好几千元,可是打制出来的刀具却始终不满意。
“别人打不出来我就自己打!”天生有一股牛脾气的牟伟开始学习制作刀具,烧、打、砂、磨、淬火,全是自己一人完成。大热天,别人都在开空调,吹风扇,牟伟却在炭火炉前挥汗如雨。在建筑工地上啥活都肯干的他个头虽然不高,力气却不小。有一次,他铆足劲儿抡起铁锤,手起锤下,却打偏了,打到他的左手拇指上,指头立刻青了不说,指甲也被打得脱落了半截,钻心的疼痛让他不禁倒吸了口凉气。歇口气,缓过劲儿后,他又挥舞起了铁锤。
说不清受了多少伤,更记不得流了多少汗,几年时间下来,牟伟成了一名优秀的“铸刀师”,既擅长打制各种雕刻刀具,更熟稔掌握了不同木材所需刀具的特点。如今,他打的刀已经有上千把,圆刀、直刀、三角刀,不同形状,不同尺寸都有,长的20多厘米,窄的只有头发丝那么细,装了几大箩筐,“不要说我用,就是再来 100个人跟我一起搞雕刻,我的刀都够了。”牟伟昂着头一脸自豪地说。
雕刻*需要的是耐心和恒心,很多时候,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小时,除了上厕所外,基本不挪脚,这种寂寞和单调,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感觉是一种煎熬,对痴迷雕刻的牟伟来说,却觉得是一种享受。为了练好技术,雕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早上5点就起床开工,凌晨一两点钟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刀。遇到难题,连睡觉也不安宁,梦里都在琢磨着怎样雕刻。因为工作时间长,加之*初不懂得技巧,用力过猛,他的右手总是布满水泡,他也顾不上手疼,照旧雕刻。
“木雕三分靠雕,七分靠打磨,好东西都是‘磨’出来的。”牟伟说。家具图案细部如人物的面容、衣纹等,再好的雕工雕出来都难免显得呆板、粗糙,只有通过反复打磨,才能让线条变得自然流畅。传统的打磨方法是用一种叫“莝草”的植物,在雕刻的地方反复摩挲,这样磨出来的东西光泽好,但是费时费力,现代人几乎不用,而改为用砂纸简单处理一下。喜欢追求完美的牟伟却不怕麻烦,每次都是用莝草细细打磨。之后,再用做成刀具形状的玉石、玛瑙反复抛光,直到满意为止。
木雕技艺除了自己摸索外,也需要有人点拨,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很长一段时间内,牟伟都为此发愁。2003年的**,他到高山井收家具,村民告诉他,有位80 多岁的叫刘技书的师傅家里有好东西。牟伟立刻找到刘师傅家,通过了解发现,这位刘师傅不光珍藏着好家具,雕刻技术更是十分了得。刘师傅的老师范仕侗就是专门给盐商做家具的,刘师傅本人也曾数次参与王爷庙、盐史馆的**工作。
从那以后,每次遇到雕刻难题或者雕出了作品,牟伟就去向刘师傅请教,刘师傅也乐于指点这个勤奋的年轻人,更把自己珍藏的两套好刀具送给了牟伟。有了名师指点,加上自身的刻苦钻研,牟伟进步迅速,很快便熟练掌握了镂空雕、圆雕、浅浮雕、深浮雕等各种雕刻技艺。
进入“非遗”名录期待技艺传承
为了开阔眼界,提高技艺水平,几年来,牟伟买了好几万元的相关书籍来自学。今年,光是购买国内古典家具大师田家青的书就用了5000多元。除此之外,他还长期订阅《收藏家》、《文物报》等相关报刊。国内但凡有大型的家具展览、雕刻方面的活动,他都力争赶去参加。
这些年,只要遇上自己喜欢的,或者觉得雕刻起来有难度的木制品,牟伟都要想方设法**或仿制出来,即使是为对方免费**他也愿意。遇到不肯借出的,牟伟就通过照片来仿制。
一次,一位朋友收到一只精美的清代木雕绣花鞋,牟伟看见了,提出借来仿一下,朋友不肯,牟伟只得作罢,可是心里始终放不下。此后再到这位朋友处玩耍,他总要看看那只绣花鞋,越看越喜欢,更加想着要仿出来,便拍下照片,回家埋头仿制。数天后,木雕绣花鞋倒是仿出来了,但是因为是比对着照片做的,感觉和原件还是有差别。牟伟把仿制的绣花鞋交给朋友看。朋友被他对雕刻的痴情感动,主动借出绣花鞋,让牟伟不慌不忙照着做。
拿到实物,牟伟很惊喜,又连忙重新比量尺寸,雕刻花纹,连续数日加班加点。终于,他把两只绣花鞋摆在了朋友面前,请他辨别原件是哪只。朋友反复观察之后竟拿起了仿做那只。“你拿错了,那只是我仿的。”牟伟呵呵笑起来。“简直是一模一样!”朋友感叹。
学习木雕技艺至今,除**了大量古家具外,牟伟还仿制了数十件古家具作品,包括龙头太师椅、木桌、顶箱柜、如意、笔筒等等。经他的巧手**、仿制的古家具、文具,不仅图案人物栩栩如生,衣纹自然飘逸,花纹细致精美,且“做旧如旧”,每件物品都仿佛经历过历史的沧桑,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就连许多行家也难辨真假。他**的桌子,连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都没有看出**的痕迹。
2013年11月,牟伟作为唯一传承人的自贡“自流井工”木雕制作技艺被批准为自贡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推荐申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国内*顶尖级木雕“东阳木雕”的两位专家到牟伟的“红豆馆”购买笔筒,看到他**的手艺,两人极力邀请他去东阳发展,他们告诉牟伟,在东阳他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从收入上来说,也会比自贡高出许多。反复思量之后,牟伟还是决定留在自贡,他舍不下家乡,也舍不下精心收藏的家具,同时更想在这片产生了盐文化的热土上,一门心思钻研木雕,进一步提高技艺水平。
“清代家具木雕虽然繁复堂皇,却并不是*美的,也不能代表木雕的*高水平,*高水平是明代家具的木雕,简约,流畅,精美,多一刀少一刀都不行。”雕惯了清代风格的牟伟正在尝试明代风格的木雕,虽然这种尝试进行起来很难,没有实物可供参考,只有图片和书本知识,但是牟伟依旧凭着一股韧劲,努力前行。
千年盐都自贡,盐文化博大精深,而盐商家具就是*好的物证。对于这些费尽心血和大量积蓄得来的宝贝,牟伟却并没有“金屋藏娇”,不管是盐商后人来拍照怀古,还是专家学者来参观研究,他都一一接待,尽力予以方便。
牟伟*希望的是木雕这门传统技艺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将来还是想带点喜欢雕刻的学生。我想,这对以后整个盐商家具的发展和盐商文化的挖掘整理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牟伟说,他期待着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共同来保护、传承自贡璀璨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