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逐渐快速发展的中国红木家具产业里,杨家驹老人被委派在深色名贵硬木材质中画了一个圈,这个圈被命名为《红木》 GB/T18107-2000,这个圈圈出了33种材质,从此它们被统称为“红木”。2012年,中国林科院启动《红木》GB/T18107-2000修订工作,于是这个维持了12年的圈又成为了**讨论的焦点,而主要观点集中在了这个圈存在的意义上。《红木》国标导致唯材?
对于废除《红木》国标的提议,*有力的理由是《红木》国标人为地圈出了33种材质,使它们有别于其他树种,给消费市场一种“红木”才是好材质的心理暗示,导致这些木材的价格高涨,以致国内唯红木材质是从,原木价格比红木家具价格还高,红木家具的艺术价值荡然无存。
《红木》国标的存在是否导致了市场的唯材?中国红木家具发展几**,此前从来没有过关于材质的争论,材质也从未对行业发展造成过影响,而红木和非红木之争似乎是从《红木》国标有了之后才产生的。那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似乎可以理解为《红木》国标是造成目前市场唯材论的其中一个因素,这个问题是在《红木》国标制定之初始料未及的。那么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废除《红木》国标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假如我们现在在讨论的问题是“是否要制定一个《红木》国标来规范市场”,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标准制定出来后会导致唯材的结果,从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可能弊大于利,于是便不制定这项标准。但现在的情况是,这个标准已经存在了14年,整个行业和消费市场在这个标准的圈中发展了14年,企业和消费者在心理上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圈,但企业在行为上却并没有很好地形成规范,在这个时候贸然去掉这个圈,整个行业就更失去了规范和牵引,企业恐怕会更加肆无忌惮,而消费者就会更加无所适从。无为而*,是需要在高度规范之后才能实行的。
《红木》国标让造假频出?
有观点认为,《红木》国标在树种鉴定上的不可操作性,导致了行业中造假问题频出,而市场现象告诉我们,只要是有品牌价值的商品,造假、仿冒、模仿的问题都存在。对中国人来说,红木家具企业名可能基本一个都不知道,但“红木”这两个字所代表的附加值确是被市场普遍认可的,“红木”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再从艺术品的角度看,字画、古董哪个没有赝品的?红木家具作为有收藏价值的商品,有赝品也是正常现象,这与有没有《红木》这个标准是无关的。
行业造假问题实际上是因为不同材质间的价格差,比如在较为昂贵的老挝大红酸枝家具中掺入白酸枝或花枝等价格低得多的材质。大红酸枝、白酸枝和花枝同属《红木》国标木种,其价格的差距显然不是因为是否拥有“红木”光环而产生的,而是因为市场认知度、材质的稀缺程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的。这个问题在非国标树种越南黄花梨上能看得地更加清晰,作为非《红木》国标树种,越南黄花梨的市场价格放入国标红木中来排名可谓是“一人之下,三十二人之上”,仅次于海南黄花梨,而这就是因为市场对这种材质的普遍认可和原材本身的稀缺性,即便越南黄花梨在**木材志上还是“查无此人”。当然,市场上也存在大量非国标红木掺入国标红木中的造假现象,但即便没有《红木》国标,市场上的材质也同样会有价格差异,有价格差就必然会有这种“以低充高”的问题,因为即便没有“国标”作为炒作和哄抬价格的**,也还是会有“故宫用材”、“皇室用材”等**。
再说鉴定的问题。作为我国***别、***的鉴定机构,中国林科院在对木材的鉴定上,只能鉴定到“类”而无法达到“种”。这个问题并非中国技术落后于**水平,而是现在**的鉴定技术都只能达到这个水准。于是,便有老挝大红酸枝家具中掺入白酸枝或花枝等价格低得多的材质的问题,因为三种材质同属于“红酸枝木”类,因此鉴定部门和执法部门都对这种市场乱象束手无策。但这是《红木》国标导致的问题吗?显然不是。因为即使《红木》国标被废除,鉴定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有朋友提议让林科院与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等结合,要求厂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产品出售必须标注真实的树种、产地等信息。这个提议未免天真了些,当鉴定问题无法解决时,我们用什么来检验所谓的“真实”?
《红木》国标让消费者云里雾里?
《红木》国标在树种和名称规范上的严谨性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否就是造成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对不同材质辨识不清的原因?曾经有位北京的王先生请故宫的一位老**去家里鉴定一件家具,看完之后王先生请老**帮他把鉴定结果写成文字并签上名,但老**却拒绝了,因为懂红木家具的人都知道,即便再厉害的行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连**都如此,何况是普通消费者?现在的《红木》国标明确规定了33种材质,大多数消费者恐怕都认不了几种,这除了是因为消费者本身对这些树种接触机会极少之外,许多树种相似度很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要求取消“红木”范围,然后让林产部门和质监部门针对树种发布学名、产地、材质、特点、存量、产地价格等信息,希望达到让生产厂家和消费者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目的。可消费者拿着这一大堆材料,难道就能在购买红木家具的时候认清楚树种?就算消费者真能认清楚了,那就更不必废除《红木》国标,只要这些部门将这33种材质的资料按照上诉标准梳理清楚,那市场也就规范了。
《红木》国标致原材匮乏?
近几年来,**社会对中国人在全世界各地砍伐木材的行为反应强烈,许多国家都开始限制原材出口,并声称这些材质“稀缺”。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走私的现象,导致许多材质价格疯涨。《红木》国标内的许多材质都存在这种情况。
导致价格上涨的原因是资源匮乏和国内需求庞大。先说“资源匮乏”。《红木》国标中总共有33种材质,这些材质都匮乏了吗?就说这两年大热的缅甸花梨,2013年缅花的价格上涨飞速,而今年却急剧回落,现在在国内购买缅花原材的价格甚至比原产地还低,这就是因为2013年大量进口的缅花原材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内的消耗水平,即使**上把缅花炒的再热,市场还是将材质的价格拉回了正常轨道。能有这么大量的缅花原材进入中国,显然缅花这种材质并非大家认为的那么稀缺。缅花还是已经为消费市场所熟悉和广泛使用的材质,而国标中起码还有一半以上的材质是国内使用极少的,事实是从整体来看“红木”资源尚没有到我们所认为的十分匮乏的程度。
**社会对原材出口的限制,并非是针对《红木》国标而来,大部分原因更倾向于对自国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比如马达加斯加,限制出口的树种就达到了50多种。而限制贸易也并不是停止贸易,而是有节制地贸易。《红木》国标中确实有部分树种已经比较稀缺了,2013年出现在CITES公约中的红木树种已经增至了7种。对于原材匮乏问题,仅仅只是取消“红木”的限制多使用存量大的新树种,那不过是寻找替代资源,而再多的替代资源,不断地消耗也总有用尽的一天。而真正能够解决匮乏问题的,应当是有节制并珍惜地使用原材、积极种植稀缺树种这两方面的双管齐下。
中国对红木原材的需求量很庞大吗?从近几年来看可以说是庞大的,但这种需求的庞大是因为国内市场对木材价格的炒作和囤积上,并不是建立在消费市场的购买量上。今年许多材质价格都出现了理性回落现象,这对红木家具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可谓一件好事,虽然一些企业在这个阶段有些损失,但这同时也让红木家具企业明白经营也应该更加理性和脚踏实地。我们的红木家具企业目前面对的*大危机并不是来源于资源不足或标准不完善,而是来源于消费市场对行业的不信任,因此,加快规范红木家具行业市场的步伐才是当务之急,任何阻碍行业规范化发展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对于《红木》国标是修订还是废除的这个问题,我想,在我们考量《红木》国标的存在已经弊大于利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它本身已经存在并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我们便会明白应当反过来衡量废除《红木》国标后行业和市场可能出现的情况。不要把行业各方面的规范的问题都放在《红木》国标上来讨论,《红木》国标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强大,这样评价《红木》国标也是不公平不客观的。现阶段的中国红木家具行业还较不规范,贸然废除《红木》国标,这恐怕反而会导致中国红木家具产业标准化发展的退步,弊大于利。所以我们更希望是对《红木》国标进行一个有效地修订,参与《红木》国标修订的部门和单位在充分结合当前市场情况的同时,也要更有前瞻性,否则若《红木》国标修订后几年又不适应市场了,那便要沦为笑谈了。